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998年8月)
一、 21世纪对外语专业提出的挑战和新世纪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
21世纪将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是一个由工业社会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兴交*学科的涌现、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社会的信息化以及知识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更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合作。在世纪之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世纪给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 加大急需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保护非通用用语种,拓宽外语人才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已是摆在我国外语界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 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儿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3)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交往中经济因素的不断增大和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在外语专业教学中迫切要求我们在原有的文学和语言学基础上增加有关外交、经贸和金融等方面的内容。
(4) 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外语的学习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条件,大大地丰富了外语教学的内容,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在这一领域,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机遇,我国的外语专业教学就一定能够处于世界的前列。
21世纪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概括起来讲,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
(1) 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是指外语的基本功,即语音、语调的正确,词法、句法、章法(包括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的规范,词汇表达的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熟练。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前提,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基础。
(2) 宽广的知识面是指除了需要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含外语专业知识与复合专业知识)外还需了解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可能涉及外交、外事、金融、经贸、文学、语言学、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对于外语专业的员工来说,除了应该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各类院校可根据各自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性有所侧重。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员工来说,具备一定的英语基本技能则是一个重要方面。
(3) 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旨除外语专业知识之外的某一复合专业的知识,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复合专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不同院校培养人才的不同规格,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其内容和深度更要依据员工所学的语种、不同的生源、团队队伍等各种具体因素来确定。课程设置可以是中文开设的副(辅)修专业课,也可以是外语开设的专业、专业倾向或专业知识课程。
(4) 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外语专业学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
(5) 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对于外语专业的员工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员工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员工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
二、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已经走过了近五十年的历程,取得了令瞩目的成绩。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尽心尽力,不倦地探索专业外语教学的规律,寻求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编写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专业教材,为我国的外交、经贸、金融、文化、教育、新闻、科技、军事等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外语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对外交往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改革开放正向纵深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外语专业教学自身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1) 思想观念的不适应。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外语专业教育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多年来,由于生源以 及毕业生就业分配的状况都比较好,所以社会上一直把外语看成是热门专业。这就导致了外语院系的领导和教师缺乏危机意识,对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缺乏紧迫感。
(2)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最近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证明,参加此次调查的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令,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
(3)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由于外语专业的单科特征,多年来我国的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老化。在问卷调查中,无论是用人单位、毕业生还是在校生最不满意的课程恰恰是外语专业课之外的公共必修课和选(辅)修课,满意率仅占32.3%和38.3%.
(4) 员工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的本科员工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员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参加问卷调查的80%的外语专业毕业生都承认缺乏良好的身心素质,以至于在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协同工作的能力都比较差。
(5) 教学管理的不适应。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往往不恰当地强调其系统性,也没有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这种教学管理模式背离了因材施教、鼓励员工的个性发展以及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原则。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影响21世纪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已成为当国之急。
三、 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1) 思想观念的转变
当前进行的教育改革是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如何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处理好外语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全体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沿用的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需要转变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为了迎接21世纪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对学科发展的挑战,外语专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b)探讨在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中如何将专业知识的传播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效益。(c)在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的过程中,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员工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员工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d)在确保外语专业技能训练课的前提下,加强所学院语言国家国情研究的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中文课,以弥补员工在汉语写作方面的不足,适当选开部分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e)探讨在外语专业进行复语教学,鼓励员工在掌握所学语种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再学一门外国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员工特别是非通用语种的员工来说,要特别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复语教学的形式和层次要根据员工所学语种、团队力量等条件来确定。
(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1世纪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的改革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得以实现。尽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多种途径,但以下的原则应该是共同的:(a)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眼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强调员工的个性发展。在外语教学中模仿和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员工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员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员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独立学习的能力。(c)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要为员工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员工自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广播、录音、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和开发为外语专业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一定要正确地认识人与技术、教师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新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益,但永远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在使用这些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时,我们应注重其实际效果,不要贪大求洋,盲目追随他人。
(5) 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会带动教材的建设。根据21世纪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现有的外语专业教材亟待更新和补充,有些缺门的教材需要组织人力编写。
21世纪的外语专业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a)教学内容和语言能够反映快速变化的时代。(b)要外理好专业知识、语言训练和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c)教材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有助于员工的鉴赏批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d)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e)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6) 非通用语种的建设&a, mp;n, bsp;
我国非通用语种学科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多年来为我国的外交、外贸、新闻等部门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外语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对外交往和对外宣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国家的需要有限,非通用语种招生人数较少,因而面临着一系列通用语种学科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经费极度短缺,图书资料严重匮乏、陈旧、教学设备极其简陋。再加上五六十年代培养出来的教师已经或正在陆续退出教学第一线,教师队伍后继无人,因此,有些非通用语种已接近消亡的边缘。而一旦一个非通用语种由于上述原因无法维系,则很难在一二十年内将它重新恢复起来。因此,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来保护我国的非通用语种学科。
要保护非通用语种就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要在团队培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量计算以及图书资料与教学设备的配备等方面向非通用语种倾斜。
(7